主页  ::  个人服务  ::  工作点滴



 

英语+电脑=人才?

    人才是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所谓不拘一格选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可是,目前我们却普遍认为,不会讲英语是二流人才,不会写英语是三流人才,既不懂英语又不懂电脑则不是人才。看一看作为人才标志的职称,其评定标准强制性规定:申报中高级职称必须通过外语、电脑考试。再看一看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直到硕士、博士,在长达20年的学习中,惟一必修必考的课程就是英语。英语与电脑已经成为认定、选拔人才的必备标准。
    对绝大多数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而言,在目前学科细分的环境下,是不可能也不必精通或专长数门学科的。在假定各个基本学科同样的学习成本(时间)条件下,一个人用于外语学习的时间过多,必然会使用于其他学科的时间受到严重挤压。
    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口语学习与其在校园里纸上谈兵,还不如实战练兵。据了解,很多人虽然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但口语水平还不如一个在长城脚下经常与外国游客打交道的个体商人。今后,随着国际旅游及国际交流的发展,到国外去实地学习外语肯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在一个外语环境较浓的社会中,以中国人的智力,学好外语并非难事,而将其局限于校园学习,并强制学习,其效果可能正好相反。可惜的是,一方面我们在校园中强制学习外语,另一方面,在社会中却少有外语应用的环境。
    研究表明,学习语言,年龄越大其学习的成本越高,且学习的收益越低。学习外语,特别是学习口语,如果不在中学阶段解决,还要放到大学甚至硕士生阶段、博士生阶段解决,这是得不偿失的。现在我们确实应该总结一下现行英语学习模式的教训。目前的大学英语在语法、口语上并未超过高中阶段,大学英语仅仅是高中英语的重复,而研究生英语又是大学英语的重复。由此,英语学习不再是语言学习,而是技术学习。结果,真正需要学的专业外语反而学得很少。如此,完全背离了外语的工具性质,使专业人才不专。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从人口比例看,大多数中国人无缘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特别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发展,口语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减少,文字交流的机会不断加大(笔者的口语比较差,但利用电子邮件并不影响与国外专家的文字交流)。如果口语交流机会有限,则花那么多时间学习所谓的口语,显然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至于阅读外文材料,笔者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现在的外语教材中国味道太浓,且缺乏专业特色,不如规定必须阅读若干本专业原著,如此,学有所用。依笔者调查,9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在其一辈子工作中,实际上是不需要英语口语的,甚至连英语文字材料都不需要阅读。更多的人只需要借助专业外语工作者的二手材料进行工作,他们的任务是结合中国实际,不能人人都从英文原著开始起步。
    与英语一样,目前对电脑的迷信也是不利于促进人才成长的。据了解,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美国学者朱棣文,至少在得奖之前从来没有亲手操作电脑!对此,我们应该作何感想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之路,为什么要搞出这样生硬的标准呢?为什么非得用某种格式套呢?极端、偏颇的人才标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