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的文学事业日渐没落,关注文学的人越来越少,文学杂志的销量也一落千丈。晓敏工作的杂志社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虽然还不至于停刊,可是读者寥寥。编辑自然也没有工作热情,经常是一杯清茶、一张报纸、几许闲聊打发一天的时间。
这完全出乎晓敏的想象。她读大学时,文学可是神圣崇高的事业,文学工作者也是人们欣赏与仰慕的对象。她原本以为可以像在大学文学社任职时,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块工作,交流阅读的心得,分享创作的喜悦,雄心壮志,激情满怀。
放弃最爱的职业,挑战高薪的工作
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晓敏觉得每天都在虚度光阴。她不想浪费生命,消耗青春。怎么办?她想到了换工作。可是文学杂志社、出版社普遍不景气,而且传媒业人才流动也很困难。
既然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找一份赚钱多的工作吧。要想多赚钱,首选就是去外企作销售。几个月后,晓敏加入了一家外商代表处,从事医疗器械的销售。
与杂志社清闲的工作相比,在外企做销售要忙碌充实很多。代表处人不多,晓敏要一人身兼数职;公司没有系统的培训,很多专业知识、销售技巧都需要自己边做边学。对晓敏来说,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周末也被工作大量占用。
说实在的,晓敏不太喜欢做销售,可是不菲的薪酬终究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然除此之外,销售这份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也让她有很多其它方面的收获:眼界开阔了,能力提高了,而且激发了不少自己原来没有发现的潜能。
她不想放弃工作,但男友放弃了她
惟一令她有些忧虑的是,交往了近两年的男朋友对她颇有微词。因为晓敏工作忙,两人有时一个星期也难得见上一次。而且可能销售与中学教师的工作相差甚远,大家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少。晓敏何尝不想多花点时间陪男朋友,可她就像上足了发条的弦,根本就停不下来。
晓敏的努力有了回报,三年来该公司在华东地区的业务节节上升。总部决定在上海成立公司,希望晓敏去北京开拓华北市场,并承诺两年后让她回上海做全国销售经理。这个不错的机会令她兴奋不已。
晓敏不是上海人,对她来说在北京、上海工作没有区别。上海惟一令她牵挂的就是男朋友。她不知道该如何对男朋友开口。不出所料,男朋友强烈反对她去北京工作。
可是这样的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晓敏不想放弃。最终她说服了男朋友,同时也向公司争取到了一个月回上海一次,由公司报销来回飞机票的福利。
华北的业务开展得不错,可晓敏和男朋友五年的恋情也划上了句号。在她去北京半年多后,男朋友提出了分手。这样的结局,来北京之前晓敏也曾预料,可真正面临时,她仍然很悲伤。或许伤心之外,更多的是无奈。站在男朋友的立场,晓敏能够理解他的决定。可是她也不是不珍惜这段感情,工作再累,她都坚持每个月回上海看男朋友,几乎每天都给男朋友打电话。
失恋后的晓敏更加卖命地工作。其间她也遇到两个印象不错的追求者,可想想自己工作这么忙,一年后又要回上海,她拒绝了。晓敏希望做到全国销售经理,工作轻松一点后再考虑个人问题。
事业虽有成,失落也巨大
2002年,公司兑现了承诺,让晓敏回到上海,担任全国销售经理。经过一年多的梳理与整合,销售部走上了正常运作的轨道,晓敏也不像前几年那么忙碌了。
闲下来的晓敏却感到了巨大的失落。她也算事业有成,拿着高薪,自己买了房、买了车。可是她感觉除了有点钱,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为了做上全国销售经理,她失去了男朋友,错过了追求者。现在走在大街上,看到卿卿我我的情侣,她会触景伤情;回家后偌大的房间孤零零的一个人,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她会暗自神伤;每次事业成功或失败时,却找不到一个人来分享喜悦,分担忧愁。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孤独与凄凉。
因为连续几年超负荷工作,吃饭不按点、作息不规律,晓敏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她经常感到很疲惫,肠胃也不大好,偶尔还会头痛目眩。
最令晓敏烦恼的是她已经厌倦了这份工作。本来她就不太喜欢销售,一直坚持,是因为薪酬高,而且自我提升很多。可现在,工作对她已没有挑战,每天只是在重复劳动。内心里,她一直还是希望回到报刊社或出版社做编辑。传媒业的工作大环境比1996年好了很多,而且大家都在说“传媒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可是离开这个行业已经很久了,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而且要还房贷,要养车,要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准,换工作她的收入也不能损失太多。
晓敏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可是她没有幸福的感觉。她经常想,如果当初不离开杂志社,不去北京,不拒绝印象不错的追求者,经常休闲锻炼,现在的生活会不会更快乐呢?她不知道过去的选择是否正确,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事业有成:不是人生选择的惟一标准
威士敦职业咨询 陈凯
人生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就如文中的主人公晓敏所经历的。纵观晓敏的每一次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对错衡量,用好坏评价。她遇到的问题,放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是能轻易做出决定的:
高薪:非首要标准
工作的小氛围、传媒业的大环境都不尽人意,所以晓敏放弃了最喜欢的编辑工作。这个思路是对的。我们应该尽量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职业兴趣对人的行为有强大的驱动作用。但是如果主客观条件有所限制,放弃也是必需的。
晓敏把“高薪”作为下一份工作的标准,这个想法有些危险。高薪的工作,往往对人的要求也高,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不过晓敏比较幸运,恰巧这份工作她干得不错。
如果不能从事“喜欢”的工作,就从事“擅长”的工作,不要把“高薪”作为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
工作:非首要选择
是否要去北京?选择工作还是爱情?晓敏的做法令人欣赏,虽然她去了北京,但同样也很重视这段感情,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失恋后的晓敏,工作第一,爱情靠边。我不赞成这样的态度。杨澜曾说,婚姻美满比事业成功更加困难,因为遇到彼此相爱的人需要运气,而事业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在以后的日子晓敏能否再遇到印象不错的追求者,谁都无法保证。而且在爱情与婚姻上,身居高位,事业有成对于男性肯定是个优势,对女性来说却未必是有利条件。
恋爱或婚姻看似要占用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是稳定的精神寄托对事业往往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说:“家庭和工作并不一定是背道而驰的火车,它更可能彼此接轨,共同成为更快速的火车。我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的关系,停止或者减慢家庭生活的步伐。”
身体:是革命本钱
理论上,每个人都知道要劳逸结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实际中,很多职场人士,为了高薪,为了晋升,为了将来有保障,都在不停地预支生命,就如文中的晓敏。
今天的中国,让中青年人放弃前景不错,但是忙碌地几乎没有休闲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就像很多人都知道四大审计事务所的那句笑谈“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畜生使”,可这些公司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或许你还年轻,身体还能承受。但是有研究表明,20年前的生活方式决定20年后的身体状况。年轻时赚再多的钱,年老时却无好的身体来享受,这些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如果现实状况不允许你放弃忙碌的工作,也请尽量给自己足够的休闲,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去追逐死亡。
晓敏过去的大部分选择无所谓对错。至于未来该何去何从,给出三点建议:
调整心态
不要再沉浸于往事,怀疑过去的决定与行动。既然是两难的选择,必然要有取舍,会有遗憾。如果一直呆在杂志社,晓敏会安于现状吗?如果放弃去北京的机会,她就不会耿耿于怀吗?同一件事情,同一个境遇,换一个角度去看,可以逐步消除晓敏现在的巨大失落。
尝试接触传媒行业,不要影响现有工作
晓敏现在的最大烦恼是厌倦了本来就不太喜欢的销售,想回到一直向往的报刊社或出版社做编辑。这存在着两大障碍: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胜任,收入不能损失太多。
我的建议是她先要确定自己想做什么类别的编辑,譬如是管理类、财经类、营销类、时尚类、白领女性类等等,并搜寻上海相关的报刊社或出版社。其次了解目标单位相应职位的用人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弥补欠缺的条件。再次先尝试利用业余时间写写符合这些报刊社要求的文章,同时看看能否寻求一些合作的机会,譬如在报刊书籍的策划选题方面。
晓敏虽然只在传媒业工作了一年,但她具有中文系教育背景,而且几年的销售及管理经验对于管理、财经、营销类传媒的采编、营销也会是个优势。就我所知道的上海传媒界,也不乏从销售转型到编辑成功的例子。问题的关键是,她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太低了她承受不了经济上的损失。她必须弥补劣势、寻找机会和耐心等待,而且还不能影响现有的工作。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其它方面
几年的辛苦工作令晓敏的身体大不如前,现在她应该制定并执行合理的饮食、作息和健身计划。在业余时间,多结交一些朋友,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譬如看看书、写写文章。我们应该提倡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健康生活方式。
总之,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事业有成也不应是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吴士宏在《逆风飞扬》一书中说:“得到今天的一切,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到我不建议美丽的女人们也去做同样的付出。人生有丰富的意义,不是只有事业、职业经理人,或者是“企业家”才是有意义的实现。”
除了工作,生活中还要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事情:健康、爱情、亲情、家庭、友情、休闲……在它们中间寻找到一个平衡,我们才能享受快乐的人生。
刊登于2004/5/12《申江服务导报》之《申江人才/职场心结》
Comments
Leave comment